查看原文
其他

《笃行》在路上 | 解码中大人的DNA

中大学工 2020-02-13


编者按:中山大学原创音乐话剧《笃行》将于11月2-3日首演,讲述中山大学的革命历史,展现中山大学的红色基因。请看“《笃行》在路上”系列报道

 

2018年5月31日,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教授以《读书不忘革命,革命不忘读书》为题,为全校师生讲中山大学历史文化血脉中的红色基因。陈春声书记指出,中山大学不仅有光辉的学术史,更有光荣的革命史,有着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。中山大学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。我们要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,传承红色基因,树立崇高理想信念,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奋斗。

 


在风起云涌的中国近现代革命史上,一位位革命英雄从国立中山大学走出,励志笃行,挥洒热血,他们化作天上的星辰,照亮国家民族的未来。音乐话剧《笃行》通过讲述中山大学历史上的革命故事展现学校的红色基因。

“选择了理想,就是选择了命运与人生道路。于是虽死未悔,理想便油然而生。”


笃行,不悔

他们,在这里

(钟楼)


浩茫的宇宙中有个地球,地球上有个亚细亚,

亚细亚的东部有个中国,中国又有个广州,广州有个中山大学……

中山大学里有个你,有个我,有个他,还有……


刑 场 上 的 婚 礼


(陈铁军和周文雍)


陈铁军,原名陈燮君,广东佛山人,生于1904年3月。1924年秋考入国立广东大学文学院预科。1926年4月,加入中国共产党。大革命失败后,1927年10月,陈铁军受党的派遣,装扮成中共广东省委候补委员周文雍的妻子,参与准备广州起义。

1928年1月27日,由于叛徒出卖,周文雍与陈铁军同时被敌人逮捕。在狱中,他们备受酷刑,却坚贞不屈。即将奔赴刑场,他们从容不迫,并肩站在牢房窗前手挽着手,照了一张结婚照。刑场上,他们没有遗憾,怀抱着共产主义一定会胜利的坚定信念光荣赴死!

红花岗,轩辕亭,清风拂去,穿廊而过,忠魂遗骨,销于黄土,可是历史绝不遗忘,我们绝不遗忘


(红花岗血祭轩辕亭)

 

我还要给同志们送个信


(毕磊和鲁迅夫妇合照)


毕磊,湖南澧县人,1922年考入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。1926年5月毕业后,组织决定让他留在国立中山大学继续学习,从事革命活动。1927年1月,鲁迅先生被学校聘请为教授。毕磊代表中共联系鲁迅,后与鲁迅交往密切。1927年4月12日,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后,广东形势日趋紧张。毕磊十分关心鲁迅,多次冒着风险到鲁迅家中看望。4月14日,他又来到鲁迅住处,鲁迅劝他不要出去,说出去危险,他说:“我还要给同志们送个信”。就在当晚,他不幸被捕。敌人对他多次严刑拷打,又派人到狱中诱降,他坚贞不屈,痛斥敌人,还在狱中带领难友开展斗争。

4月23日凌晨,他在珠江南岸的南石头“惩戒场”英勇就义。

他为责任而死,为使命而死,道途虽远,道路虽险,他亦不惧。严守秘密,服从纪律,牺牲个人,努力革命,永不叛党。这是他的选择,一以贯之,至死不渝。

 

岂能不闻苍生语,投笔从戎学班超

1935年12月9日,北平(北京)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,反对华北自治,反抗日本帝国主义,掀起了全国抗日救国运动新高潮。

在广州,国立中山大学的学子们纷纷走出校园,走上街头,大声呼告。虽身处岭南,距离日寇遥远,但心中念念不忘的仍是家国情怀。

“我总觉得你还是个孩子,孩子怎么能扛枪呢……”

民族危亡,这些青年学生不再是孩子了,他们是战士,是枪林弹雨中磨练出的中国军人。华北大地硝烟弥漫,炮火连天,一寸山河一寸血,十万青年十万军。

为社会福,为邦家光。先辈言传,声犹在旁,先辈身教,历历不忘。从五四到一二九,中国青年已觉醒!一腔热血作别语,英雄少年红巾扬,决然一去,无畏无惧。他们蜕变着,奋斗着,只为那一个,青春的选择。

“如果有可能,我再回来,再当一次国立中山大学的学生。”


惟愿吾民 幸福美满

惟愿吾国 繁荣富强

 

胸怀抗日报国梦,狼烟万里起鲲鹏


(国立中山大学抗日先锋队)


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,在炮火中历经磨难,日寇铁蹄,践踏我壮丽山河,日寇刀枪,屠戮我百姓苍生!祖国的颤抖与呻吟,激励无数革命志士为救国救民抛头颅、洒热血。彼时的国立中山大学,站在了国家民族命运的最前列。

1937年9月18日,九一八事变爆发。那一年,国立中山大学师生感受到的是同白山黑水一样的严寒。9月23日,学校2000余人在大礼堂召开大会。会议开始,全场起立为国难默哀三分钟,大会讨论并通过了通电全国、制作黑底白字“国难”黑纱、成立抗日救国运动大会。学校师生组织宣讲队到广东各地演讲,成立话剧社揭露日军暴行,募集御寒冬衣送给东北义勇军,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军事训练,以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投入到抗日救国运动中。

位卑未敢忘国忧。那些本该在平静的书桌前读书的国立中山大学学子,在国难面前毅然挺身而出,走入炮火之中。炮火中的广州,已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。1938年10月,学校迁至云南澄江。


(国立中山大学迁往云南路线)


迁校之路甚为遥远,再加上正值战乱,行程十分艰苦。来到澄江后,学校用土坯或木柱制作床、凳子和桌子,在简陋的教室进行教学。


(国立中山大学师生在云南澄江)


尽管环境恶劣艰苦,生活颠沛流离,学校依然汇聚了一批著名学者,弦歌不辍,守护民族精神家园。诸如农学家丁颖、历史学家朱谦之、人类学家杨成志、经济学家王亚南,还有著名小提琴大师马思聪等。师生们保持良好精神风貌,探求治学救国之道。


(国立中山大学师生在云南澄江)


十四年抗战,师生们经历着民族的深重磨难,在动荡中坚持抗日救亡,在流离中坚持学术理想,一所名校在历史中留下了沉重而充满力量的一笔。

 


天地英雄气,千秋尚凛然

神州岂是无生气,又见春风舞嫩条。浴血奋战十四年,终于将日寇驱出我中华大地,学校亦迁回广州复课。那时候的中国,却依然不平静。国民党撕毁双十条约,发动内战,“反内战、反独裁、抗议美军暴行”等一系列运动此起彼伏。无论历史风云如何激荡变幻,学校师生始终与民族正义站在一起,为民族解放做出了不懈努力和贡献。无数爱国青年将年轻的生命献给了革命事业,在历史上刻下了他们匆匆又绚丽的青春。

 


天地英雄气,千秋尚凛然。在中山大学的历史上,英雄烈士灿若群星,熠熠生辉。岁月长河流逝,革命先烈始终是指引我们前进的那座灯塔,那颗红星。中山大学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。今天,就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段“笃行”的岁月,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,传承红色基因,让那红色星火,永远在你我之间闪烁



推荐阅读

1、中大人出演+专业班底!继《中山情》后又一力作,即将震撼首演

2、守护五星红旗是怎样一种体验?听听中大国旗护卫队队员们的心里话

3、纪念抗战西迁,重走校史之路,传承中大精神




--- 中大学工 ---

供稿:校团委

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 人民日报 新华网 搜狐网等

组稿:乔诗清 张静

封面制图:刘铿

编辑:刘铿

初审:康遍霞 马明辉 周昀

审核发布:钟一彪


欢迎投稿

zdxg@mail.sysu.edu.cn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